《舞蹈》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
舞蹈
|
课程类型
|
T
|
适用专业
|
幼儿保育
|
授课系部
|
幼儿保育
|
开设学期
|
2.3.4
|
学时/学分
|
108/6
|
编写执笔人
|
杨森
|
审定负责人
|
陈晓娜
|
编写日期
|
2021.8.22
|
审定(修订)日期
|
2021.8.27
|
(一)课程性质
幼儿保育的《舞蹈》课程,与专业院校的舞蹈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舞蹈基本功技能,又要学习幼儿舞蹈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更多的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学合一。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活学的思路。
2、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幼儿舞蹈训练的直观教学,强化临摹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两年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形式,形成基本的舞蹈体态;
2、训练并培养完成舞蹈动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3、更主要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及少儿舞蹈创编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舞蹈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四、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序号
|
模块(项目/单元)名称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场所
|
参考学时
|
理论
|
实践
|
1
|
舞蹈基础理论
|
1、舞蹈理论的概述
2、舞蹈的类别与特点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舞蹈教室
|
0
|
20
|
2
|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
1.培养正确身体姿态和健美体型的形体训练,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身体素质的训练。
2.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幼儿舞蹈的基本步法及其组合。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舞蹈教室
|
0
|
20
|
3
|
民族民间舞蹈
|
1.我国各民族的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授课时数和教学目标的限制,大纲中只能列出一部分,如汉族、藏族、蒙族、维吾尔族、傣族等民族舞蹈。
2.学习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和典型基本动作及其组合。还要本着各民族地区重点学习本民族的舞蹈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舞蹈教室
|
0
|
20
|
4
|
幼儿舞蹈
|
1.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
2.幼儿舞蹈基本动作与组合。
3.不同年龄班级、不同形式和特点的幼儿舞蹈。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舞蹈教室
|
0
|
20
|
5
|
幼儿舞蹈创编
|
1.学习成型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示范、讲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
2.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命题或无命题创编训练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舞蹈教室
|
0
|
28
|
合计:10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0%)
|
0
|
108
|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表5-1
模块(项目/单元)1:
|
舞蹈基础理论
|
参考学时
|
理论
|
4
|
实践
|
16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舞蹈基本功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体态和优美舞姿,并且初步具有舞蹈创编能力和基本的组织舞蹈教学能力
|
学习内容
|
1、舞蹈理论的概述
2、舞蹈的类别与特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1、教师根据相关图片饰品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学生分组展示训练效果
3、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并进行展示
|
教学条件
|
镜子,把杆,图片、多媒体设备
|
考核评价
|
方式
随堂提问
|
主要考核点
|
知识
|
舞蹈的类别与特点
|
考查
|
技能
|
熟练掌握
|
权重
|
20%
|
态度
|
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舞蹈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技巧,提高舞蹈表演与创编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
|
|
|
|
|
|
|
|
表5-2
模块(项目/单元)2:
|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
参考学时
|
理论
|
6
|
实践
|
16
|
学习目标
|
1、培养正确身体姿态和健美体型的形体训练,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身体素质的训练。
2、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幼儿舞蹈的基本步法及其组合。
3、初步了解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中探寻人类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4、在发现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初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
|
学习内容
|
1、基本功基础动作的讲解与要求
2、基本功练习的内容(勾、蹦、压、提等等)
3、扶把基本技能与训练
4、中间组合训练
5、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1、根据课上学生表现的情况进行时时指导或纠错
2、学生理解并掌握学习的内容
3、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
教学条件
|
镜子、音响、把杆
|
考核评价
|
方式
|
主要考核点
|
知识
|
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
|
随堂提问
|
技能
|
熟练掌握
|
权重
|
20%
|
态度
|
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
|
|
|
|
|
|
|
表5-3
模块(项目/单元)3:
|
民族民间舞蹈
|
参考学时
|
理论
|
6
|
实践
|
16
|
学习目标
|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高雅美好的情感情操。
2、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认识事物的严肃地科学态度。
3、 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4、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地域特点和舞蹈风格
|
学习内容
|
1、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
2、藏族民间舞
3、 苗族舞蹈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1、根据课上学生表现的情况进行时时指导或纠错
2、学生理解并掌握学习的内容
3、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
教学条件
|
镜子、音响、把杆
|
考核评价
|
方式
|
主要考核点
|
知识
|
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地域特点和舞蹈风格
|
随堂提问
|
技能
|
熟练掌握
|
权重
|
20%
|
态度
|
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
|
|
|
|
|
|
|
表5-4
模块(项目/单元)4:
|
幼儿舞蹈
|
参考学时
|
理论
|
6
|
实践
|
16
|
学习目标
|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舞蹈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其原则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性、力量性、巩固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这些原则对于舞蹈教学具有普通指导意义。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和贯彻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
学习内容
|
1、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2、幼儿舞蹈组合教授
3、幼儿舞蹈组合实践
4、幼儿舞蹈的特点与动作的正确掌握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1、教师根据相关图片饰品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学生分组展示训练效果
3、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并进行展示
|
教学条件
|
镜子、音响、把杆
|
考核评价
|
方式
|
主要考核点
|
知识
|
|
随堂提问
|
技能
|
熟练掌握
|
权重
|
20%
|
态度
|
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
|
|
|
|
|
|
|
表5-5
模块(项目/单元)5:
|
幼儿舞蹈创编
|
参考学时
|
理论
|
6
|
实践
|
16
|
学习目标
|
1、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创编儿童舞蹈。
2、了解、掌握儿童舞蹈风格、韵律,感受其独特魅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对舞蹈产生兴趣,同时爱上舞蹈。
3、培养幼师生的综合能力,充分显示出教师为辅、幼师生为主的教学特点。
4、表现儿童舞蹈的特点,引导幼师生运用一些编舞技法创编儿童舞蹈,感受儿童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而学习儿童舞蹈并对生活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
学习内容
|
1、幼儿舞蹈作品的特点
2、幼儿舞蹈创编的原则
3、幼儿舞蹈的过程
4、幼儿舞蹈的排练
5、幼儿舞蹈的实践创编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个别教学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1.学习成型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示范、讲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
2.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命题或无命题创编训练
4、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并进行展示
|
教学条件
|
镜子、音响、把杆
|
考核评价
|
方式
|
主要考核点
|
知识
|
了解、掌握儿童舞蹈风格、韵律,感受其独特魅力。
|
随堂提问
|
技能
|
熟练掌握
|
权重
|
20%
|
态度
|
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
|
|
|
|
|
|
|
六、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师资条件要求
师资组成表 表6-1
教师
|
人数
条件
|
专业技术职务条件
|
职业资格条件
|
专业领域
|
在课程教学中承担的任务
|
课程负责人
|
1
|
相关专业技术
|
相关资格条件
|
音乐表演
|
专业课程教学
|
主讲教师
|
5
|
相关专业技术
|
相关资格条件
|
音乐表演
|
专业课程教学
|
外聘教师
|
|
|
|
|
|
…
|
|
|
|
|
|
(二)教学条件要求
实践教学: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教具等设备针对学生对基本训练的熟练掌握及成品舞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准确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议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舞蹈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舞蹈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示范法
舞蹈教学的示范法在树立舞蹈动作概念和学生学习舞蹈动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以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教师讲解与示范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语言要形象生动,示范动作一定要优美、准确,尤其对不断变化方向、路线的舞蹈,教师一定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根据舞蹈要求,有目的地反复练习。练习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对个别的某一难点动作的方法练习,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动作,使舞蹈更加完美;第二种是对舞蹈从头到尾的排练,对学生在整个舞蹈排练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使学生迅速掌握正确的舞。
蹈动作和提高表演能力,使舞蹈的表演更加完整;第三种是不断变换舞蹈练习的组合,使学生在不断变换的练习中,逐步了解舞蹈的难度。
(3)分解组合法
舞蹈教学中的分解组合法,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把舞蹈的基本动作、重点难点动作进行分解后,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先教上肢动作,再教下肢动作,然后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也可把舞蹈分解成段落或不同角色的动作,然后再组合起来完整串联。运用分解组合法时应注意目的性和科学性。
(4)观察模仿法
舞蹈教学中的观察模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师或同学示范表演,模效动作。如:先一些难于的组合动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运用观察模仿法时,被观察者的动作应是准确、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应有简明的语言提示。运用观察模仿法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
(5)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
用语言提示,讲解舞蹈的内容、情节、动作要点、思想情感等,运用口令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节奏和规律,是舞蹈教学中的辅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加快学生对舞蹈内容、情感的理解和对动作的掌握,从而增强学习兴趣。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语言口令的简明。学习具体动作时,口令的运用不宜过多,应加强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6)个别教学法
舞蹈的个别教学法是指教师对舞蹈学习能力较差或较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缩小集体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计划和针对性,保证个别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教材编写与建议:
1、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很多孩子零基础的现状。
2、在民族舞模块中,能尽可能多些种类的舞蹈,以便老师和学生多更多的选择机会。
3、作业设置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作空间。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1、注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和学习。
2、使用网络工具软件查找舞蹈的主题信息,辅助教学。
3、注意生活中接触到的舞蹈问题。
4、能利用实践演出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七、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实行多远评价体系,即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在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行多种形式评价,简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形成标准的学生操行与学业评价表进行存档。
(二)评价标准
1、必要的理论知识点要通过期中或期末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期中和期末也要增加实际操作考核来验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2、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完成的质量、平时测验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及表现,给予学生学业评价成绩。
3、通过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工作态度、实训纪律等个人素养给予学生操行评价成绩。
4、应注重对后进学生的鼓励和培养,考核中适当倾斜,避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适当增加课题或者提高考核难度,锻炼、激发学生的潜能。
|